刘世喜&邹剑&刘锋课题组
ShiXi Liu&Jian Zou&Feng Liu Reseaech Group
刘世喜教授、邹剑教授、刘锋教授课题组以上气道炎症、睡眠呼吸障碍、颅底病变以及深地医学为核心研究方向,围绕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致力于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并推动临床转化应用。课题组现有成员40余人,涵盖多学科背景,形成了高效协作的科研团队。团队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和院校级纵向科研项目共计4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在科研成果方面,课题组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为国际学术界贡献了重要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指导。同时,团队获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并凭借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共计5项。
本课题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面神经及侧颅底病变
团队以面神经及耳侧颅底外科相关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模拟颞骨解剖教学体系建设,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由资深耳显微外科和侧颅底外科专家领衔,团队整合多学科力量,着眼于疾病机制解析、功能修复重建、诊疗技术优化及教学体系创新,为解决临床复杂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在面神经及耳侧颅底外科疾病领域,团队聚焦于高风险、高复杂度疾病的诊治,包括面神经瘤、颈静脉孔区肿瘤,外耳、中耳癌及巨大岩尖胆脂瘤等。通过深入解析病理生理机制、优化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结合精准手术技术及创新疗法,团队不断完善综合治疗方案,以期显著提升患者的诊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在教学研究领域,团队围绕耳侧颅底外科理论基础,逐步构建“模拟颞骨解剖教学体系”,结合多模态3D打印技术,致力于开发耳侧颅底区域的精细解剖训练模型和评估系统。为年轻医生提供了高效的训练平台,提升其复杂手术的能力,为临床教育与实践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通过临床、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团队推动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整体学科进步,逐渐成为推动国内耳侧颅底疾病诊疗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2)鼻部炎症病变及前颅底肿瘤
课题组专注于鼻部炎症病变及前颅底肿瘤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这两类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和发病过程。针对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慢性鼻病,通过前沿分子技术手段研究鼻上皮细胞异常分化的病理机制,探寻呼吸道免疫细胞的致病机理,分析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过程,进而揭示慢性鼻病的分子机制,从而基于新的分子靶点,推动个性化治疗的发展。在前颅底肿瘤方面,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及信号通路,以期发现前颅底肿瘤的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3)成人及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发病机制及诊疗规范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病机制与规范治疗:探究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上气道扩张肌的功能变化及其机制;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脑磁图技术,研究OSA患者上气道扩张肌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建立成人OSA患者MDT诊疗模式,制定并完善成人OSA个体化序贯治疗方案,并对诊疗数据进行分析,逐步建立成人OSA诊疗规范并完善MDT诊疗流程。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病机制与规范化治疗:研究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病机制,并探索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微生物菌群特点,以及该病在微生物菌群改变与免疫失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西南地区大规模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专病队列。与美国Nemours儿童医院合作,利用大数据基础,寻找导致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的危险因素及遗传因素,探索不同诊治方案下睡眠呼吸障碍儿童全生长发育期的生长发育情况。通过临床耳鼻喉科、口腔科、睡眠中心、营养科等MDT团队诊疗协作,结合儿童大数据队列相关研究,建立并施行儿童睡眠呼吸障碍规范化诊疗。
(4)喉癌的侵袭转移机制
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影像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喉癌侵袭转移的新途径,重点揭示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与进展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多维数据整合,深入挖掘喉癌侵袭转移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并筛选影响喉癌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核心因素,为个性化诊疗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5)深地医学
深地环境下机体的应激响应、适应规律及其机制:依托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中国黄金夹皮沟二道沟矿、平煤集团等深地环境,系统研究机体在深地极低本底辐射等环境因素下的应激响应、适应规律,以及潜在的机制(支撑项目 :国家重大专项)。
深地环境下的人体健康监测、评估及主动健康策略构建:结合多模态监测技术,动态监测深地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并构建深地生物人群样本库,针对可能潜在的健康问题,主动干预,保障深地作业人员的健康(支撑项目 :国家重大专项)。
基于深地环境因子的潜在有益健康因子进行开发利用:基于前期研究发现深地极低本底辐射环境可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延缓衰老,系统研究深地极低本底辐射环境抑制肿瘤及延缓衰老的临床应用价值(支撑项目 :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深地高温、低氧环境机体应激响应及健康干预:基于深地高温低氧的特点,系统研究深地高温低氧环境人体的应激、适应规律及其机制,并构建深地高温环境的健康监测、评估及干预策略(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校地合作项目)。
临床研究智慧化病房:基于人工智能,构建临床研究病房数据采集、预警、质量监控、数据溯源等全流程化的临床研究智慧化管理(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 PI:6名
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会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计委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军人才和质控中心主任。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2项、四川省科技厅和国际合作课题7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国外高水平期刊收录90余篇;参编和出版专著8部;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人;获得科技成果4项,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邹剑,博士,主任医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担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青年委员及咽喉组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会长;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咽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日间手术学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生物医学工程》、《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等杂志编委。擅长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喉显微外科手术、喉气管狭窄治疗及咽喉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研究方向集中于阻塞性睡眠呼吸疾病(OS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其中在成人OSA神经肌肉调控机制以及儿童OSA微生物改变和免疫失衡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以及校院级项目多项,合计科研经费300余万元。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四川省、成都市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3项,编写著作6部。参与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前沿科学项目深地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起“三地一中心”研究平台和实验室,相关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刘锋,男,邮箱entliufeng@wchscu.end.cn。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博士(2010年)。从2010年8月至今,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任教,现为四川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颅底外科学组及变态反应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鼻眼过敏专家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耳鼻咽喉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变态反应学常委、鼻颅底肿瘤及嗅觉专病、鼻窦炎专病常委,中国医促会过敏科学分会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通讯编委。积极开展鼻颅底内镜导航手术、激素药物支架等临床新技术,承担了大量省内危难重症的救治。优化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技术,研发新型鼻腔泪囊置管装置及吸引双极凝血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现专利转化100万元。主持参与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部和四川省卫生技术科研项目,在Allergy、Rhinology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慢性鼻窦炎诊疗指南英文版、鼻咽癌外科治疗指南英文版等。获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周鹏,副教授、教学副主任,生物学博士后;201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期间至比利时根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3年-2015年四川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至今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山东大学眼耳鼻喉学报》、《西部医学》、《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青年编委,审稿人。主要从事耳显微外科、耳侧颅底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耳科学组组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经外科分会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常务委员。
刘吉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华西天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四级专家,咽喉头颈外科亚专业方向,耳鼻咽喉科学博士,四川省及省卫健委第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指南编制,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担及参与省部级、校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极地医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头颈专委会委员、成都市耳鼻咽喉科学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从事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高温应激及深地医学研究,发表论文37篇,SCI收录24篇。主要研究团队挂靠深地医学研究中心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室。其中深地医学研究中心,为四川大学超前部署学科,是院士工作站,有客座院士两名,高级职称专职研究人员三名、在站博士后一名、实验师三名;主要从事深地等极端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及应多策略;拥有的锦屏地下实验室、夹皮沟二道沟矿井以及模拟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备不同深度、规模最大、设施完善的深地医学实验室;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大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研项目经费约1000万;主要成果发表在ENV.INT,及NAT.COM等杂志。
王海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Head and Neck Surgery & Communication Sciences访问学者。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咽喉学组、睡眠学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嗓音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咽喉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4篇,参编/参译国家级专著5部,主持及参与各级研究项目6项。研究成果先后于2017年、2020年获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2)骨干成员:10名
郑永波,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常年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临床诊疗工作。在成人及儿童各类中耳炎性疾病、中耳胆脂瘤、听力减退、耳畸形耳硬化症、听骨链畸形、咽鼓管功能障碍、面神经疾病及侧颅底各种良恶性肿瘤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及临床研究经验。现任四川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耳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听基会科普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耳科学分会委员。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SCI及中文论文数十篇,参编多部学术专著。其关于中耳、内耳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多次在过内顶尖重要期刊发表,并在重大会议中做大会专题报告。
刘果,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鼻科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鼻-鼻颅底及嗅觉专病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专委会委员;成都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四川省卫计委课题一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数十篇获奖:2022年-2023年连续两届西部论坛之中青年医师鼻内镜手术视频比赛一等奖;2024年第三届中华医学会“中青年鼻内镜手术视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优秀病例奖。
李波,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至今已完成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规范化医师及专科医师培训及住院总医师工作。在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尤其中耳炎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中具备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长期担任颞骨解剖训练指导专家。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小儿学组成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科普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委副主委。主持并参与四川省科技厅重点专项2项,参编科普系列丛书1套,作为参与人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杜进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级专家,博士/博士后。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华西医院开展博士后工作,出站后留院工作至今,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年手术超过400台。一直致力于耳鼻咽喉科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参与及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课题,涉及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等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00分,涉及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慢性泪囊炎,鼻颅底肿瘤的诊治等多个方面。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鼻颅底肿瘤及嗅觉专家委员会委员,任四川省医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任四川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曾获2022年中华医学会中青年鼻内镜手术视频大赛全国三等奖。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治,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鼻腔鼻窦肿瘤,鼻颅底肿瘤,慢性泪囊炎,视神经损伤,眶内占位,翼腭窝颞下窝肿瘤,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息肉,会厌囊肿,中耳炎,耳聋,耳鸣等疾病的治疗。
宋柠颖,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攻读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后,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至今。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鼻部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治疗等多方面。学术成果显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众多知名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涵盖多个研究领域;荣获上海市优秀成果一项,获得2023年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学成果奖励。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团体和专业委员会,担任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会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肿瘤学多学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疾病防治分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在多个省级和市级专业协会中担任重要角色,积极推动鼻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甘卫刚,耳鼻咽喉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导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年7月-2022年7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Int Forum Allergy Rhinol等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多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2分;先后承担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市校级科研课题共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50余万元;2018年7月参加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短期访问学习;于2018年12月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7届国际耳鼻咽喉科学会议,进行大会发言;作为副主编参编专著一部、参编译著两部。并担任四川省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专委会委员等多个学术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上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
钟兵, 副研究员,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心获耳鼻咽喉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上呼吸道炎性疾病的机制及防治, 重点从事上皮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调控。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青年委员,Flavour and Fragrance Journal青年编委。 迄今已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发表20余篇SCI论文,包括Science子刊Sci Adv (IF: 11.7), 过敏医学领域顶级期刊J Allergy Clin Immunol(IF:11.4)、 Allergy(IF:12.6)(四篇)、Int Forum Allergy Rh(IF:7.2)等权威杂志。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等,总经费近80万元。
雷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讲师。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儿童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儿童分会委员。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四川省科技厅重点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市课题多项。长期从事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基础及临床研究,儿童耳鼻喉疾病大数据软件研发及数据挖掘,成人及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
魏波,讲师,医学博士,亚专业为鼻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向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机制研究,参与多项课题,发表多篇SCI论文。
王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耳鼻咽喉科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数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参编、参译专业著作3部。现任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女医师协会耳鼻喉专委会委员。
(3)实验室指导老师:2名
吴江,深地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组部第七批援疆干部,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特种医学的研究工作,是川藏铁路建设健康保障专家组成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深地、高原等极端环境人体主动健康及作业能力提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发表论文9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主编和参编规划教材4部、专著4部。
文继锐,深地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长期从事特种医学的研究,在深地医学、高温热害防治方面有扎实的研究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1项,主编和参编教材1部、专著3部。
(4)博士后:3名
马腾飞,博士、在站博士后。担任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咽喉嗓音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分会耳鼻咽喉专业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创会头颈肿瘤临床研究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创会唾液腺疾病临床研究分会委员;擅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综合诊治。研究方向集中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刘若无,临床医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职博士后,主要从事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炎症疾病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
文巧,博士,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担任四川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上气道外科学组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咽喉嗓音专委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阻塞性睡眠呼吸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慢性间歇性低氧动物模型的神经肌肉调控以及OSA人群的脑功能影像学研究。参与发表SCI论文16篇,中文核心3篇,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项目1项。
(5)实验技师:3名
王领,深地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师。长期从事特种医学的研究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在深地、高原等极端环境的人体适应性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发表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四川省医学会二等奖,参编专著1部。
成娟,深地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技术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1部。
李灿,深地医学研究中心助理实验师。长期从事特种医学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四川省科技厅课题,参与发表论文10篇,致力于在深地、高原等极端环境下的人体健康与作业能力提升研究。
(6)科研助理:2名
(7)在读研究生:16名
博士研究生:3名
硕士生研究生: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