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部门概况
教学运行
教学质控
教研成果
对外交流
留学生IMS
师生服务
华西临床本科教育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EN 搜索
搜索
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医学人文 | 何建萍老师:通过学生的视角看临床
日期:2023-09-11 点击量:

“我们期待走进临床,对不同的临床科室都非常好奇,实习是我们从书本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但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我们能做些什么,或是可以收获些什么?”这是本科生走进临床科室我们调查后他们反馈的的心声,针对他们的不同需求,我们邀约了一些同学参加他们好奇关注的一些临床工作。

次仁拉姆是2019级基础医学的藏族同学,罗萌是2019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同学,她们对全院疑难肿瘤多学科门诊非常好奇,那我们就协助她们去观摩参加疑难肿瘤多学科门诊。


次仁拉姆在观摩后写下《沟通,让我感受到不同

她写道:在偌大的会议室里倾听每一位患者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疾病的无助和痛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杵着拐杖的中年人,当老师请他进的时候,他杵着拐杖、佝偻着腰,缓慢地走进来,费劲地坐下,异常消瘦,面色青黄,因为消瘦,眼窝深陷,眼神空洞无神,但看到诊室里的专家时,眼睛里闪过一丝渴求希望的光,若不是老师在汇报病史时说他39岁,我还以为他是五六十岁的老人。

他在今年2月份确诊为胰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仅行了姑息性空肠吻合术,术后进行了6周期化疗+免疫治疗,复查提示病情进展,并且出现了梗阻性黄疸,虽然做了胆道支架植入缓解梗阻性黄疸,但患者又出现了广泛腹膜转移、肠梗阻、腹腔积液。现患者腹部胀痛难忍,希望能减轻症状,家属渴求尽量延长患者生命,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太小,正在上小学,家属虽然也清楚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但反复强调希望能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家属不停地说:“至少孩子有爸爸”。

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到非常揪心,非常同情他们,在疾病面前希望为了孩子争取生存时间。

在这个就诊过程中我看到了专家们的非语言沟通:拉开椅子、轻扶患者,眼神的交流,也能感受到患者及家属对专家团队的信任,专家团队在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中言语充满了安慰,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现在的病情及未来疾病可能发展的状况,并协助他们进入缓和医疗中安宁疗护的阶段。这些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医疗行为中沟通的重要性。在未来对于我来说不仅仅需要提高专业知识,医患沟通也是我为之努力的地方。


罗萌同学写了《我的精彩人生,才刚启程

她写道:我相信每个同辈人的精彩人生都才刚启程,未来,我们拥有无限希望。但我却没想到,有一些同辈人,正在经历着绝望与希望的痛苦挣扎。28岁的L,是一位深陷疾病困扰的未婚青年女性。今年2月,她无意间扪及右颈根部有一约2cm大小的包块,随即去了医院检查。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可能是神经纤维母细胞瘤,需要截掉右肢,她一时难以接受,她痛苦地说:“我还未结婚,没有生育小孩,我无法面对失去右臂。”这令她忧愁不堪,彻夜难眠。拥有较高学历的她,查阅了很多专业文献,来了解自己的病情,但越了解却越是陷入绝望。她甚至去了北京几家大型知名的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右上肢可能无法保留。她说:“我不知道自己经历了多少个漫长的夜晚,也不知道留了多少泪水,在做为教师的母亲和做公务员的爸爸的陪伴下,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选择接受截肢的治疗方案”。截肢后,还能保留生命,毕竟她的生命还太年轻,她的人生,和我们一样,才刚启程。然而,命运再一次向她开了玩笑。8月的复查结果令她再次陷入绝望和无助。这一次,不仅右侧的肿块面积明显扩大,左侧也出现了肿块,如此快速发展的病情,令她感到恐慌。为看病奔走、寻求最好、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使得这位年轻女性的眼神里充满焦虑和暗淡。她怀着最大的期望能保全肢体,也看过中医,希望能把肿块“化掉”,但事与愿违,肿瘤还是疯狂在生长,她不得不求医于华西医院。在疑难肿瘤多学科会诊室里,她无助地向专家们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专家仔细看了她CT、MRI等影像及一些其他病历资料,经过一番讨论后,告诉她:我们有办法。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她眼里的光重新被点亮,她不停地说着“谢谢”,眼角里闪着泪光声音颤抖着。

在她离开诊室时,我与她对视,她的眼里满是感激。她推开诊室的门,仿佛是在推开重获新生的希望之门。

作为同辈人,她和我们的生命一样还都非常年轻,一切精彩都还只是刚刚开始。对于我们,希望我们能更加珍惜当下;对于L,希望她能早日康复,回归精彩纷呈的人生。


李昊霖是2019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同学,他走进临床时感慨:

人们总是抱怨肿瘤来的太突然,但就见习期间在腹部肿瘤科见到的几个肿瘤而言,其中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癌是绝对可防可控的!“肝炎-肝硬化-肝癌”过程极其漫长,数以年记,给人足够的时间发现、治疗、早期干预,但一旦进展为癌,其治疗难度将会大大增加,生存质量也会大大降低。他在预防重于治疗中写道:

中国作为肝炎大国,大约有8000万乙肝携带者,进展为慢性肝炎的患者大约有3000万人——这数字听起来很吓人。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部分慢性肝炎患者经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后,不得不走向生命的终点。在实习中见到一位男性患者,61岁,十余年前右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未予重视,五年前查出有乙肝病毒“小三阳”,未予以抗病毒处理;两年前,B超发现肝脏多发结节,AFP>1210.00ug/ml确诊肝癌。这两年间,患者经历了无数次化疗、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内镜下套扎止血……可想而知,痛苦至极。目前患者面色苍白,神情萎靡,面如枯槁这个词形容他再恰当不过,整个人像骷髅上架着副眼镜,他是个文化人,很好沟通,儿子也有出息,清华博士。他说:“我相信你们,相信华西,把我治死我也认了。”、“大夫,让我尽快死吧。”、“请尽快帮我联系血库输血,还是输上为好。”、“如果当初就抗毒治疗该多好啊,不喝酒也可能不会发展这么快。”通过患者的言语我们知道他内心的痛苦、懊悔和挣扎,我想,这些前后对于生死态度不一的话也体现了他复杂的心情,只不过,这个“幡然悔悟”对于面前的这位肝癌晚期的患者来得晚了一些。

在腹部肿瘤科见习期间,我想说,如果把肿瘤当做一个城堡,当把所有的房间的门都打开后,肿瘤或许就被我们攻克了,但即使现在科技再发达,治疗肿瘤的效果虽然也较前明显提高,可我们发现的能打开门的钥匙还是不多(甚至很少),如果我们有幸发现了一些打开肿瘤这个城堡门的钥匙,那就尽快把这些钥匙送到到千家万户,让那些患者免于此痛苦吧!大力宣传预防乙肝、丙肝,早期防治对乙肝、丙肝的益处,防止肝炎病毒传播,这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陆萱是2020级临床医学的同学,她在第一次上门诊时写道:

终于在一次神外的导论课后缠上了王老师,还死皮赖脸的进入了神经外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这个小白有机会见识,并让我更加明白“医者”一词所蕴含的意义,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敬畏。

  下午还不到一点王老师就上门诊了,诊室外患者在护士的指引下早已排好了队,他们有序的进入诊室,王老师正在专心看诊时,突然门被推开,有一抹红色探进又很快的退出去,我正好奇,门再次被打开,一位穿红色线衫的女士探着上半身推门进来,面色焦愁,额前的碎发已是一绺一绺的,时不时拨弄一下又很快掉下来,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影像资料袋。她紧蹙着眉头用一种几乎哀求的声音说:

———“王医生,我……”欲言又止,看见诊室里还有人,又把门关上退了出去。“她一定有什么着急的事情。”我心想。一会,终于轮到她,还没坐下便急急开口“王医生啊,孩子…...他中午还只是说看不清楚,怎么就这一会功夫就…...他就…...”她掏出所有的片子,声音里透着着急和不知所措。

“下午输着液突然就抽搐了,太吓人了,求求你,给他看一看。”

“孩子还能走吗”,王老师拿着片子做着对比问。

“不行,眼睛都真不开了......“这位母亲的声音颤抖伴着哭腔。

“带过来,我看看吧。“

不一会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被他父亲抱着进来,小孩紧闭双眼,不时会四肢抽动一下。这对夫妇看起来三十出头,但他们满脸写着担忧,“孩子几天前还好好的啊!”经询问知道这位小男孩几天前高热,经治疗后一直不见好转,今天下午病情加重就诊华西。

对比着投影仪上的CT、MRI片子,呼唤了几声男孩的名字,又做了体格检查,王老师对孩子父母说: ”没事,我们有办法。“

孩子的母亲眼里充满希望喜极而泣紧紧抓住老师的手,满脸泪水:“我们有救了啊,谢谢您!您是我们的恩人......“孩子的爸爸也抹着眼泪不停地说着谢谢。夫妻俩从外省过来,唯一的孩子生病让他们放下所有的一切一心陪着孩子就医,家里的老人也异常担忧,我被这一幕深深地触动着,什么是苍生大医?

下门诊在路上,老师问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位患者,我告诉她是那位小男孩,老师告诉我通过影像学、查体和询问病史孩子的病情是可以治愈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孩子生病父母最无助,内心异常痛苦,如果我们能治疗这个孩子,就能拯救他们的家庭。”我听着老师的话,脑海里出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画面,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我一心学医,再苦再累也值!

在神外的见习,让我第一次离开书本与生命面对面,让我去思考如何面对生命?什么样的医疗是我们要做的?未来我的路还有很长,日后的种种经历必将磨砺我,塑造我成为真正的一名“医者”。

  

我被这些学生深深地感动,次仁拉姆,是位藏族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非常积极加入观摩疑难肿瘤多学科门诊,在观摩中对医患沟通也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美国心理学家麦恩瑞提出了55387定律,指出决定沟通效果的55%是视觉、38%是听觉、7%是沟通内容,非语言占据了有效沟通的大部分,在医患沟通中同样通过非语言传递了太多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被倾听。

“疾病不只是生物学事件,还是一个精神事件”,疾病背后的人在告诉我们关于他疾病背后的故事,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重新定义,被重新建构!纳尔逊·曼德拉说过:“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 沟通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医患特殊的人际关系中尤显特别,它凸显了医学人文素养。

  我非常欣慰,罗萌同学在看到同龄人经历疾病所带来痛苦时,能细微觉察患者的情绪、心理变化,感悟珍惜当下,同时为患者送上祝福。面对这样的年轻患者,我们需要思考在疾病面前医生能做什么,什么样的医疗是患者真正想要的,面对威胁生命的疾病时医学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医学的本质又是什么?每位患者都有不同的背景故事,医学不只是治愈疾病,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去适应社会。“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关注患者,倾听疾病故事,“医学就是一个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在生命中,意义不产生于瞬间……没有故事的展开,也就没有意义。”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李昊霖同学对这些可以早期预防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惋惜,也看到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这是库布勒·罗斯提出的晚期肿瘤患者的典型心理路程,当然这些心理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它们彼此胶着,持续时间不一。

中医《内经》里记录了这么一段话“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金匮要略》里也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录。所以预防远远大于治疗,在科普路上医者任重道远。

巧合或是缘分让我认识了陆萱同学,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外表温柔而内心坚定,一心学医,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非常自律,坚韧不拔,不怕困难,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我也坚信她能成为“医者”,成为她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她好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定了她的“医路”广阔和深远。

一次跟诊种下了“技术可以学习,德行需要养成”的种子,老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其《什么是教育》里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认识自我。

  我想这都将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对他们心声最好的馈赠,也祝愿他们不忘初心,践行医者之行!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医学人文 | 华西叙事医学平行病例精选004——罗萌:我的精彩人生,才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