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HIT专家网(www.HIT180.com)成立10周年,恰逢我国发展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此,HIT专家网推出“十年,洞见未来”专题策划,希望通过对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回顾总结,为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当下,提供借鉴与参考。由于写作团队认知水平和能力所限,文章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业界批评指正。
尽管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邂逅并不晚,但是冲破了许多传统行业围墙的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的进程却显得极为艰难。
最近十多年,在经历了究竟是“医疗+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医疗”的争论与实践探索后,人们逐渐回归并统一认知: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医疗,互联网医院终归还是医院。
梦想“颠覆医疗”,互联网医疗的“童真年代”
2000年,丁香园网站成立,为我国生命科学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2004年,寻医问药网上线,首创线上医患交流平台——有问必答,日流量突破400万。2006年,好大夫在线成立,致力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帮助患者找到好大夫。2011年7月,春雨医生成立;同年11月,春雨医生1.0版本“轻问诊”服务上线并提出在线问诊概念。2013年,卓健科技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推出了手机应用软件“掌上浙一”,并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将其细分为:大众版和医护版。
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巨头开始进入医疗赛道。支付宝紧锣密鼓地布局“未来医院”;腾讯相继投资丁香园、挂号网、卓健科技三家医疗互联网创新企业;传统的软件供应商以及创业者也纷纷将目光转向移动医疗市场。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医学互联网、移动健康等概念仍处于刚刚萌芽的童真年代。各大企业分别在患者入口、医生入口与医院入口进行着各自的探索,也渐渐形成了两大派系:改良派与革命派。
革命派主张“以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医疗”“去医院中心化”等思想;改良派则认为,互联网的介入为医疗行业注入了活力,医疗行业的发展也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宽了平台,两者应该共同成长。
2015年初,北大人民医院原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之间进行了一场相互打断18次的对话。这次对话正是改良派与革命派、传统医疗人士与创新群体间激烈思维对撞的缩影。
多地“先行先试”,互联网医疗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要求各级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清晰勾勒了“互联网+医疗”的行动路线。
这一系列中央级文件透露出:政策制定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必要性,“互联网+”已经具备重构我国医疗模式的条件。
多地先行先试,率先迈出探索“互联网+医疗”的步伐。2014年10月,广东省上线了全国首家以三甲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支撑的网络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2015年12月,桐乡市人民政府创建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创了在线电子处方、延伸医嘱、电子病历共享等先河,这是互联网医疗向医疗核心业务领域的一大迈步。
2015年12月,贵州省发布政策《贵州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贵州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开始试点建设互联网医院;2016年8月—2017年4月,银川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工作制度的通知》等10条政策,凭借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和政府反梯度战略的决心,以大数据、互联网+新技术为支撑,以政策创新为依托,开启了“互联网+医疗”探索,并进行了大规模试点。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十数家企业抢抓机遇,纷纷落户银川并建成互联网医院。
政策定音,互联网医疗行业“换了人间”
经过一段野蛮生长期之后,资本方逐渐发现,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难以触达行业痛点,同时伴随同质化竞争、变现途径不清晰等问题;医院方因缺少医保政策的支持而缺乏积极性,相对紧张的医疗资源能力也无法过多向线上倾斜;监管方则发现,传统的医疗监管模式面对新型网络监管需求明显滞后,不明朗的监管导致行业呈现业务监管失常化的失衡状态。
是时,“滑膜肉瘤事件”轰动全国,其中也有对网络医疗监管不力的因素。原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宁义在《互联网医疗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提到,互联网医疗的业务本质还是医疗,而医疗涉及到人命关天和健康安全,除从业者自身责任与道德的自律约束外,还必须有政府、社会性的质量要求和有效监管。
2017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拟定《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向各地卫计委以及相关部门征求意见。该文件要求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不得使用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等名称,不得开具电子处方,应当使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名称;要求此前设置审批的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等,设置审批的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本办法发布后15日内予以撤销,并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对其互联网诊疗活动实施管理。文件一经流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给全行业巨大震动。但最终该文件并未发布。
2017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网售处方药。政策一经发布,互联网医药市场骤然遇冷,大量互联网企业纷纷退出,互联网医疗发展降入谷底。与之相对的则是老百姓对便民医疗服务日益高涨的热情。互联网医疗行业也呼吁审慎包容的态度、宽严相济的监管来促进自身发展。
2018年4月12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就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互联网+医疗健康”被确定为国家的既定战略方针,这也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对互联网医疗的准入和监管提出了具体意见。其中,《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仅允许设立两类互联网医院:(1)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2)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由于不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的纯线上“互联网+”医疗服务不被允许,医疗、医保行业主管部门形成了“政策闭环”。至此,以公立医疗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发展路径业已确定,改良派与革命派之争“分出胜负”,互联网医疗也将重归医疗本质。
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
“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互联网医疗从野蛮生长进入了监管发力、规范发展的新阶段,行业发展前景逐渐明朗。几经波折,互联网医疗行业终是“换了人间”。
疫情推动公立医院加快“入场”
一系列中央文件发布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各地公立医院也陆续展开互联网医院建设实践,例如:北京医院上线了北京首家依托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正式揭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等。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社会需求再次被放大。公立医院加快建设互联网医院,既是使命所趋、政策所领,也是自身发展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措施。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群众提供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药物配送,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有效地防止了人员聚集,降低了线下聚集感染的风险,保障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可以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是两个战场同时在落实中央防控的措施,一是疾病预防治疗战场,二是通过网上来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等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政策密集出台,极大地刺激了各大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的热情。
一时间,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20年10月,30个省(区、市)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全国已建成900家互联网医院。2021年3月,全国已建成1100余家互联网医院。2022年6月,全国已审批设置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医院还是医院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医院成为很多患者优先选择的医疗服务的方式。据统计,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同比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但互联网医院的潜力依然没有被充分挖掘,互联网医院运营能力不足,浮出水面。
患者在实际应用互联网医院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卡点,比如数据未打通,无法医保支付,问诊后无法继续其后的检验检测、处方流转等环节。一些互联网医院徒有形式,无法真正切入医疗的实质环节。医院在运营互联网医院的过程中也存在医生缺乏激励机制、平台缺乏互联网运营、未打通医保导致互联网医院服务缺乏支付方等问题。
一些新兴互联网医疗解决方案企业也从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成立于2015年8月1日的联空网络,定位“做医院自己的互联网”,从支付起步,到帮助医院优化就医流程,重构数智就医空间,促进互联网医院有效运营。
2022年6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重磅文件《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清楚地画出了互联网诊疗的红线和底线,强调互联网医疗是医疗,互联网医院是医院。这一文件再次加大了互联网医院运营的合规压力。
多种压力下,互联网医院想要留住患者,就要进一步回归医疗本质:一是把握患者思维,向医疗核心业务靠拢,敢于啃“硬骨头”,聚焦患者需求痛点,打造全流程在线服务;二是彻底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不再把互联网医院作为一种单独的医疗手段看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医院还是医院,但毕竟已经是经过互联网赋能后的医疗和医院。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不再强调互联网,而是将互联网视作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手段,虽然它曾经强烈冲击了传统围墙中的医院。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