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HIT专家网(www.HIT180.com)成立10周年,恰逢我国发展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此,HIT专家网推出“十年,洞见未来”专题策划,希望通过对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回顾总结,为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当下,提供借鉴与参考。由于写作团队认知水平和能力所限,文章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业界批评指正。
今天,“评级”已经成为我国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指挥棒”与“方向盘”。作为启动时间最早、影响范围最广的医院信息化评级工作,“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是当前所有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必须参与的“智慧医疗”评级任务,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共同构成智慧医院建设的内涵。
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随后,我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评价体系从无到有,走过了艰难的起步和试水阶段,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行业实际的评级道路,如今已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电子病历评级体系建立:从学习借鉴到主导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受到重视之后,如何评价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与水平,成为新命题。
2012年5月,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宣布西安长安医院(中外合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及烟台毓璜顶医院通过HIMSS EMRAM 6级认证。2013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第4家获得HIMSS EMRAM 6级认证的中国内地医院,次年5月又率先成为首家通过HIMSS EMRAM 7级的中国医院。HIMSS评级,一时之间炙手可热。
EMRAM(EMR Adoption Model)评级认证,是由HIMSS在2006年建立的一套电子病历应用模型,将电子病历应用系统功能分为0-7级共8个级别。
借鉴国外同行思路,国内开始尝试创立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评价体系。2011年10月,原卫生部发布《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即2011版标准)。国内专家在标准研制过程中,参考借鉴了信息化发展诺兰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等信息系统评价方法,以及Gartner CPR 5代模型、HIMSS电子病历发展模型等,同样将电子病历应用系统功能分为0-7级共8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标准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局部的要求和整体信息系统的要求。
基于此版标准,行业主管部门开始对原卫生部电子病历试点医院进行分级评价,后持续扩大评价范围。与国外评级是有偿服务模式不同,国内评级从一开始,医院均免费参评。
2012-2015年,分别有超过900、2400、2600、3000家医院参与了评级,但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医院处于较低等级,高等级医院数量少,且通过率低。
2017年11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同意医院管理研究所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机制,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分级评价工作。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即2018版标准),并沿用至今。
2018版标准的评价级别从8个级别(0-7级)调整为9个(0-8级),新增“8级”;分级要求更加细致,特别是对4级、5级、6级中某些功能点的难易程度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边界梳理,级别之间的区分度更加明显。整体而言,2018版标准加强了评价的针对性,注重“推动持续发展与建设”,对各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状态、应用水平进行客观、科学评价,并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发展医院信息系统。
在2019 CHINC上,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鲜明表态:“所有公立医院都要参加电子病历应用评级”。借助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电子病历系统,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政策导向已十分清晰。至此,以电子病历评级为代表的国内医疗信息化评级标准体系牢固占据主导地位,公立医院进入“全员参评”的新时代。
备受瞩目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则为相关信息化评级更添一把柴。“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分别成为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申报参与电子病历评级已成公立医院的“必选动作”,这进一步激发了公立医院对电子病历评级工作的重视程度与积极性。
在2018版标准发布的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了电子病历的整体评级目标:“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年发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通报,可以清晰地看到公立医院电子病历评级的整体进度:
在三级公立医院方面,自2018年首次“国考”成绩放榜以来,三级公立医院的整体水平逐年递增,平均级别由2018年的2.72级提升为2019年的3.23级,再至2020年的3.65级,离4级的整体目标还差0.35个级别。《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91.26%的三级公立医院达到3级及以上水平,65.26%的三级公立医院达到4级及以上水平;从区域整体水平来看,上海、北京、浙江3个省份电子病历平均级别超过4级。
而在二级公立医院方面,2019年是二级公立医院首次进行全国性绩效考核,根据《2019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在参与考核的2166家二级公立医院(不含中医类)中,共有1843家医院参加电子病历评级,平均级别为2级。其中,51.34%的医院在2级及以下水平;731家医院(占参与考核2166家医院的33.75%)达到3级及以上水平。由于二级公立医院的基数更为庞大,情况更为复杂,地域差异性更为明显,可以预计二级公立医院的“整体晋级任务”将更为艰巨。
除平均级别外,高级别医院(5级及以上)也是折射我国电子病历建设水平的另一重视角。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分析,2011-2022年,行业主管部门共公布266家电子病历高级别医院,目前仍在榜的医院为232家,其中4家医院获评7级、32家获评6级、196家获评5级,8级仍然空缺。这些高级别医院是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应用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努力与成绩为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探明了方向。
未来,电子病历评级应将重心放在医疗业务内涵建设
回望电子病历评级从无到有、由借鉴到主导的12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几个发展特征。
首先,当前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总体应用水平,距离“智慧医院”建设目标尚有明显差距。
2020年,全国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平均级别为2.43级。根据2018版标准,4级意味着“全院信息共享,初级医疗决策支持”,3级意味着“部门间数据交换”,2级意味着处于“医疗信息部门内部交换”阶段。
从三级公立医院2020年平均级别(3.65级)来看,尽管电子病历级别在稳步提升,但距离系统集成、数据统管、智能化应用的要求差距还比较明显,无法满足医院精细化管理需求。从二级公立医院2019年平均级别(2级)来看,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依然不高,距离“智慧医院”的建设目标尚有明显差距。
2021年10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根据实际进度对此前设定的目标时限进行修正,提出:“到2022年,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分别达到3级和4级。”要完成这一任务,仍需不断努力。
其次,电子病历评级初步发挥带动医院各项工作持续改进、彰显医院整体实力的作用,这一点在高级别医院中表现尤为明显。
电子病历评级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信息技术工作,其根本目标是借力信息化提升医疗业务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在部分高级别医院的评级过程中,这一作用已初步彰显,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医院等级评审,这些医院用实际行动证明: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医院实力提升相辅相成,互为助力。
对于那些正在进行新院区建设、信息系统升级换代的医院而言,按照电子病历等相关评级标准进行顶层设计,以评促建,也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建设效果。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多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标准都将“电子病历级别”作为硬性指标。如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要求医院电子病历建设达到4级,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则要求达到5级水平。由此可见,电子病历级别已成医院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电子病历评级应将重心放在医疗业务的内涵建设。
以“到2022年,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分别达到3级和4级”的时间表来看,电子病历评级已进入“后半程”,未来的过级难度将有增无减。特别是对于冲刺高级别的医院而言,电子病历评级早已脱离单纯的系统与功能建设层级,转而要啃的“硬骨头”包括:管理思路的转变、顶层设计的补充、旧有流程的重塑、数据壁垒的破除等,而这也是信息化、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评级的初心和难点所在。
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信息化研究部主任舒婷2022年下半年公开发表的《一个信息科在战斗,建不起智慧医院》一文中所论述:临床、技术、管理,三路业务在信息化的十字路口相遇,医院需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要在规划设想与实践中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