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重症救治勇担当——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支援记 2024-04-02
阅读量:

2022年12月以来,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对急诊患者不断增加、救治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华西医院坚持人力资源调配全院一盘棋、病房床位收治全院一盘棋、医疗物资调度全院一盘棋,各临床科室克服短时间内人员紧张、物资紧张等困难,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坚持工作,始终奋战在治病救人第一线。

其中,胸部肿瘤病房和眼科病房改造ICU,是麻醉手术中心支援医生的主要战场。


不眠除夕夜

2023年1月31日,是除夕夜,这天原本是家人团聚阖家欢乐的时刻,但华西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们依然坚守在临床岗位,随时与死神搏斗,抢救危重患者。

为了应对春节期间新冠重症高峰的进一步来临,确保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救治,同时也让兄弟科室的同事们有机会回家过年,奋战在胸部肿瘤病房和眼科病房改造ICU的麻醉手术中心战士们早早制定好值班方案,组建了一支麻醉科党员为主的春节值班团队。

刘静,党龄12年,麻醉科博士后,是除夕夜值班的党员之一。除夕这天的早上8点,刘静和往常一样准时到达病房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春节期间,刘静负责病房14名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这些患者平均年龄81岁,年龄最大者李大爷93岁,除了午餐和晚餐时间,刘静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不停地在14名患者的床旁或者办公电脑前工作,密切监护生命体征,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判断血容量,俯卧位治疗,下医嘱,写抢救病程,请示医疗组长等等。直到凌晨三点,才回到值班室休息。但是,李大爷的病情始终让她不放心,躺下不到两小时,她又来到李大爷的床旁,继续守护着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

不眠除夕夜,与刘静一起值班的麻醉科医生还有许钊医师和张璐医师、周瑞豪博后,他们发挥着麻醉科医师在气道管理、呼吸管理、器官功能支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共同守护着新冠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第一时间支援改建ICU

为确保所有重症患者都能及时救治,华西医院于2022年12月20日开始将眼科病房改建为ICU病房,经过1周的紧张筹备,27日正式收治新冠重症患者。

虽然重症医学科派驻了赖巍和薄虹副教授担任新病房的医疗组长,但原来病房的住院医师都是眼科专业背景,缺乏危重症急救经验。

12月27日,麻醉手术中心派出近20位麻醉科医师,组成第一批援助眼科ICU的医疗队,于早8点进驻病房。其中的骨干医师均已完成5年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既有ICU轮转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生的经历,也完成了麻醉科住院总岗位,他们能够胜任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因此,除了负责平时正常的医疗组救治工作外,他们轮岗担任24小时住院总,处理任何时刻发生的危机情况。

“值班医生,快来,27床血压降到20mmHg!”中午1点,第1天担任住院总的叶源才刚处理完医疗组上的10名新冠重症患者,准备吃午饭时,病房里突然传来大声呼叫。叶源才二话没说,扔下饭盒,飞奔到27床患者床旁,快速扫描心电监护仪后,他判断患者心脏即将骤停,必须立刻启动心肺复苏,随即安排一名住院医师进行心外按压,一名护士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此刻,叶源才发现患者仅有一个22G的静脉输液通道,需立刻进行中心静脉穿刺,以确保抢救药物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心脏。没有超声引导,没有最佳的穿刺体位,叶源才凭借自己在麻醉科规范化培训期间掌握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迅速定位消毒铺巾,一针见血,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通过中心静脉持续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的血压和心跳逐渐恢复正常。

23床是郝学超医生主管的一位患者,因精神分裂症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时,感染新冠后呼吸循环衰竭收治到我院眼科ICU病房,经过ICU医护人员1周的精心治疗,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却出现了“木僵状态”,对医生护士言语没有丝毫反应。仔细查阅资料,与精神心理中心的医生沟通交流后,郝学超为患者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治疗方案,让患者与家属进行远程视频通话,使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得到缓解,促进病情恢复。

生命支持、急救复苏、抢救插管、精准判断危重病情,在ICU工作的麻醉医生们,充分发挥了麻醉科医生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创操作技术本领和医者仁心的优秀品质,救治着一批又一批的新冠患者。


派出第二批支援队伍

2023年1月9日,为应对新冠重症患者数量激增,重症病房医护人员紧缺的状态,麻醉手术中心一、二党支部和科室一道,调动一切力量派出第二批支援队伍,全力保障重症监护室的医疗救治工作。

第二批队伍共有50名医生,包括2名副教授、29名主治医师、13名博士后、4名住院医师、2名专科医生,分别派往胸部肿瘤病房改造ICU、眼科病房改造ICU、综合ICU以及外科ICU病房。与第一批支援队伍相比,不仅主治医师成为中坚力量,且党员同志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占援助医师一半以上,并在ICU病房成立临时党小组,积极开展救治工作。

在眼科病房改造ICU,麻醉手术中心此次根据重症患者的数量和病情严重程度,大幅度调整了援助队伍的组织架构。

在胸部肿瘤病房,送到这里的患者因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感染新冠后,病情迅速恶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泵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作为第二个改造为ICU的病区,胸部肿瘤病房能收治50余名新冠重症患者,和眼科病房刚刚改造为ICU一样,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有危重急救能力的医生。为了保障重症患者接受专业高效的救治,麻醉手术中心挑选了一批工作能力强,急救经验丰富的麻醉科骨干主治医师和副教授派往胸部肿瘤病房改造ICU支援,工作年限至少10年,最长者年资已有20年。他们迅速将身份转换为作为住院医师,协助胸部肿瘤病房的ICU医疗组长,管理50余名重症患者。

在中心ICU,麻醉科1月9日派7名主治医师支援,全力以赴救治每一名重症患者。中心ICU是最早接受新冠重症患者的战场,自12月本轮疫情爆发初期,中心ICU医护人员就开始高强度的救治工作。其中麻醉科支援的李雪寒党龄11年,是本次援助队伍里的“老”党员,在刚结束温江ICU的新冠患者救治工作后,立刻赶去中心ICU继续支援,为了让外地的同事能回家过年,李雪寒还承担起了年三十、初一、初二的病房工作。病人的营养管控是麻醉医生的陌生领域,李雪寒负责的其中一位新冠患者熊大姐,因严重感染和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营养状况差,身体虚弱。为帮助她早日脱离呼吸机,李雪寒仔细学习并积极与营养科老师讨论,制定了合适的营养配置方案,每天鼓励她进行四肢肌力及吞咽功能的康复锻炼,看着熊大姐一天天好起来,李雪寒感到非常高兴。对李雪寒来说,大年初一值班的这一天和在中心ICU支援的每一天,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如果说一定有什么特别的,那就是医院特意送来的那一碗碗热腾腾甜滋滋的汤圆和那一张张红灿灿喜洋洋的福字,还有院领导的亲切慰问、同事们的声声祝福,这些都是她在这个家人团聚的节日里坚守岗位的动力。

在外科ICU,平时主要收治手术后的重症患者,疫情爆发后,也收治了不少感染新冠的手术患者。徐杨,2013年1月5日正式成为共产党员,2022年博士后出站后成为麻醉手术中心的一名“大龄”规范化培训学员,和主治医师吴国巍、博士后吴苠铭来到外科ICU支援。张奶奶,是徐杨负责的一位患者,78岁,体重30kg,10年前曾接受乳腺癌手术,因新冠肺炎继发脓毒性休克转入外科ICU继续治疗。为更好促进肺康复治疗,在传统的药物疗法基础上,徐杨医疗组请来了康复医学科医生对她进行吊床体位等专业的肺康复治疗。因为气管切开无法说话,同时也为了促进张奶奶肌力恢复,徐杨医生特地为张奶奶准备了纸和笔,鼓励她每天写字。在徐杨等同事的悉心治疗下,王奶奶终于实现了她的新年愿望“要出去”。

除了要完成支援病房的工作,支援的麻醉科医生们还需要兼顾本科室工作,两线作战。华玉思不仅是一名资深的主治医生、共产党员,也是麻醉科APS团队的核心成员,擅长超声引导椎管内穿刺,尤其是脊柱畸形患者的椎管穿刺。在胸部肿瘤ICU病房支援期间,她接到两例神经内科患者的会诊,患者均患有脊髓肌萎缩综合征,需要定期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诺西那生钠,因为患者脊柱畸形严重,无法常规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注药,因此这类患者都是常规来到麻醉科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注药。很不巧的是,两例患者需要注射的时间是华玉思24小时值班期间,为了让患者尽量在预定的时间接受药物治疗,通宵未眠的华玉思早上9点值班工作结束后连早饭都未吃,就赶紧回到麻醉科为患者实施椎管内操作。因为操作难度极大,在她的不断努力尝试及患者的坚持下,终于成功完成蛛网膜下腔给药。

麻醉科第二批支援队伍的50名麻醉医生来到4个ICU病房后,都默默隐去副教授、主治医师、博士后等头衔,迅速转变为“重症监护室的住院医生”,投入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监护仪、呼吸机……只要病人的仪器报警“嘟嘟”一响起,他们就会立刻奔赴到床旁,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同在手术间抢救病人一般,他们用奔跑的速度和全力以赴的信念,再一次展现了华西麻醉人的责任与担当,为危重患者筑起一道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截至2023年1月30日,麻醉手术中心共派出2名副教授、32名主治医师、13名博士后、39名住院医师、2名专科医生参加新冠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作者: 来源: